在世纪之交,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,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。因为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滚滚而来,国际间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。面对现实,我们不能没有忧患意识,必须万众一心,发愤图强,大力振兴经济,不断提高综合国力,才能屹立于先进国家之林。
放眼世界,我们当可认识到:经济的发展和繁荣,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。从根本上说,它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,取决于大批人才的培养。说到底,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、人才的竞争。为了在新世纪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,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“科教兴国”战略落到实处。这方面的紧迫问题很多,亟待予以解决;在这篇短文中,我只想就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,略抒己见,向各方求教。
纵观近代各国经济发展史,特别是战后德、日等国的迅速崛起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科教的大力投入。拿90年代来看,在1990—1995年,各主要发达国家(包括美、英、德、法、日)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平均占到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2.2%至2.9%,而在这一时期,我们对这方面的投入却所增甚少,1995年仅占GDP的0.6%,1998年也只增加到0.69%。即便跟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,我国也落在后面。拿1995年来比照一下,韩国占2.8%,新加坡为1.1%,印度也超过我国,占0.8%;巴西则跟我国一样。
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”,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我愿再加上一句:“科教兴国,教育为先”。因为,科技人才的培养,主要仍须依靠教育。面向新世纪,谈来谈去,我们还得优先发展教育。长期以来,世界各国都立法规定教育经费占GDP的一定比例。一般说来,在发达国家,这个比例在5%—7%,发展中国家为3%—4%。在过去20年(1978—1998)中,尽管我国GDP以年均9.8%的速度递增,然而在教育投资上,却所增有限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很少超过GDP的2.5%(1995年占2.44%,1998年占2.55%;在1995年,韩国占3.7%,印度占3.4%)。现在看来,要真正实现“科教兴国”,就必须先做到“国兴科教”。政府应该在科教上大量地投入,每年至少要从GDP中拿出4%投在教育上(在90年代中,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平均约占GDP的4.9%—5.2%),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,并对付来自各方的竞争。
与此相联系,我想顺便提一下:一个时期以来,教育“商品化”,乃至“产业化”的声浪越来越高,我百思不得其解。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,我国宪法和《义务教育法》上规定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,而义务则主要是指政府帮助公民实现受教育权利的不能推卸的职责,在教育方面机会应该人人平等。如果教育实行“产业化”,学校岂不变成了企业?办学的根本目的莫非为了利润(即赚钱)?目前,即使在普通中小学,各种收费也五花八门(据报载,上海某校有自费生、议价生、借读生、扩招生、条子生、赞助生等),入学的“协议价格”,少则数千元,多则三五万;一般家庭已难于负担。高校学费也不断上调,北京市已决定从今年新学年开始,再上浮20%;在国际劳动节前夕,收看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节目中,播放的童工实况,真是感慨无穷。据某权威单位的最近调查,南方各省经济发展很快,但农村中适龄儿童的辍学率,一般在30%左右,不少离家的“打工仔”和“打工妹”,竟成了新文盲。为了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,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早日实现,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,排除万难,真正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。